list

赛罕区:精准考核激活驻村第一书记“头雁效应”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5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赛罕区把建强驻乡村振兴重点村“第一书记”队伍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推行精准化考核,激活驻村第一书记“头雁效应”。

日常考核突出“严”。出台《乡村振兴重点村“第一书记”日常管理考核办法》,从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乡村治理、开展为民服务办实事6个方面设定31项具体考评指标,区委组织部、区农牧局不定期开展“四不两直”督查,了解“第一书记”履职情况。镇党委和涉农街道党工委每月查看“第一书记”考勤情况和工作记录,对其工作纪律、履职能力、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打分。

清单管理突出“实”。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制定年度学习清单、任务清单、发展清单,倒排时间进度,压实工作责任。镇党委和涉农街道党工委负责对“第一书记”制定的清单进行把关审核,避免出现清单目标定得不高、清单措施定得不实、工作进度定得缓慢等问题。每月对清单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对未能按期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研判,督促“第一书记”抢抓快跑。

述职评议突出“真”。各镇、涉农街道年终召开“第一书记”述职评议大会,由“第一书记”报告当年工作开展和完成情况,镇(涉农街道)领导班子、环节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进行现场评议,从干部群众的反映中对“第一书记”画像。区委组织部考核组按照知情度、关联度原则有重点地进行个别谈话和实地走访,对照考核指标逐项查阅工作资料,准确核实“第一书记”工作开展和政策落实情况。

评判结果突出“用”。综合评判“第一书记”考核结果,把考核报告存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本人与其派出单位的干部提拔使用、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2022年,赛罕区驻村“第一书记”累计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95.9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个,惠及村民1194人,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清理活动54次,清理垃圾18497吨,清理小广告1100处。2022年,全区提拔“第一书记”1名,晋升职级1名,考核优秀等次7名,并向派出单位通报表扬,促使派出单位全力支持“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工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