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

巴彦淖尔市以特色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9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巴彦淖尔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着力推进发展规模化、产业链条化、产品品牌化、联农带农机制化。

找准产业方向,实现发展规模化

以宜业乡村为目标,立足农牧业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印发《巴彦淖尔市乡村发展规划(2023-2025年)》,推进现代农牧业“九大工程”(即,千万亩耕地保护提升、百万亩设施农业园、奶牛肉牛“百万”、生态农业示范引领、“中国羊都”肉羊产业提质增效、河套硬质小麦培优提质、种业振兴、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塑造),“8个100”(即,百万亩小麦种植、百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百万亩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建设、百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源污染治理100个示范点、100个设施农牧业园区、100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陆续出台“小麦十条”“辣椒十条”“奶九条”等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措施,建立健全1+N产业发展举措体系。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积极争取整市建设高标准农田国家试点,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做优肉羊、奶业、向日葵、玉米4个超百亿产业,大力发展小麦、羊绒2个超三十亿产业,持续扶持饲草、肉鸡、肉牛、羊毛、辣椒等全产业链产值超十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林果、戈壁红驼、马等特色产业。

树立链式思维,实现产业链条化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点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补齐短板差距。一产方面重点强链,围绕《巴彦淖尔市“十四五”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着力发展奶业、肉羊、肉牛、羊绒、向日葵、小麦、饲草、辣椒8条农牧业重点产业链。2023年巴彦淖尔市聚焦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结合实际优选比对农牧业主导产业链效益,统筹资金实施整市规模性推进设施农业建设项目2.3万亩(联农带农人口26万余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6万人,预计可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迅速形成规模效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乡村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产方面着力延链,2023年着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做精基地建设、订单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不断拓展精深加工领域,增加产品种类、提升附加值,推动重点产业产值达850亿元以上。完善冷链物流支持体系,建成田间地头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00个。三产方面突出补链,积极拓展新业态,促进农业、林草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2023年,整合电商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借助京蒙协作平台,推动产销对接和做实消费帮扶,保障生产和加工出来的产品销出去,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产品品牌化

依托于乡土特色产业,开发乡土资源,打造土特产品牌。当前巴彦淖尔市及各旗县区纷纷着力挖掘具有各地特色的土特产,大力提升商标品牌运用效益,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汇聚力量打造出一批如“天赋河套”“陕坝味道”“三胖蛋”等特色品牌和“蒙字标”商标品牌(截至目前,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获得“蒙字标”认证的企业,3家企业进入第二批获得“蒙字标”认证评审。全市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24919件,同比增长16.92%,商标申请量、注册量、有效注册量居自治区第五位;全市集体商标累计注册117件,数量居全区第一)。“天赋河套”成为全区重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6大品类15家企业76款产品授权使用公用品牌,带动实现全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已成为带动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介河套地区形象的重要名片。巴彦淖尔市将大力持续推进品牌打造,助力产品运营“走下去”,产品质量“走上来”,发展格局“走出去”,擦亮河套优质绿色农畜产品金字招牌,推动巴彦淖尔产业发展逐步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做实增收渠道,实现联农带农机制化

在合理增收上,做好“年度收入预测”,倒推计算,算好群众收入账、增速账,确保达到“两个高于”。积极推进构建联农带农机制,打好利益联结“组合拳”,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牧民,让农牧民身挑“金扁担”、手握“金鸡蛋”。党建统领型。坚持“党委统领,支部引领,党员带领”的模式,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党支部领办示范合作社,建立起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的“联合体”(全市72个合作社,辐射带动6275户农牧民入社入股)。园区引领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从到户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园区化方向迈进,并实行建档立卡清单制管理,累计打造各类帮扶产业园、基地156个,带动农牧民16.8万人次,涉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5万人次实现稳定增收1500元左右。经营主体带动型。大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2家,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67个),带动2.5万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土地流转型。按照土地流转“三入有三金”(入土地、入劳力、入资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资金投入有股金)发展模式,筑牢利益联结机制。收益分红型。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年底分红”的运作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市累计61%的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入股合作、入园打工等方式与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20216元,较去年增加2666元,增长15.2%。其中生产经营性收入10165元,占比50.3%,较去年增加1501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