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

宁城县:大力拓展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7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近年来,宁城县按照中央“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要求,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大力支持下,把发展智慧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提档升级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建园区,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宁城县发展设施农业已有25年历程,总面积达到52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122万吨,产品远销京津冀、东三省、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大中城市,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壤板结化盐碱化、土传病虫害、水资源紧缺、农药残留等问题也日渐凸显。2020年,宁城县借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政策加持,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大城子镇引入智慧农业模式,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500万元,集中建设标准化、现代化智慧农业示范园250亩。园区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国内最先进的设施蔬菜栽培数字系统和管理平台,实现棚室环境和土壤温湿度、土壤电离子和酸碱度、光合效率等方面全程监控、及时共享,自动、精准完成灌溉、施肥、用药,量身满足作物生长需要。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条深度融合,解决了人力成本过高、生产效率差、管理精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切实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相比传统农业,每亩棚可增产46%、节水40%、减肥30%、减药40%,传统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再造”,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县乃至周边区域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搭平台,打造现代农业“产学研”基地。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万元,建设大城子镇番茄博物馆,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聚力打造成为集科技创新、数字管理、观光休闲、研学培训、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农业商贸等功能深度融合发展的“产学研”教育基地,助力示范区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在馆内建设农村电商带货基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开辟农特产品新销路,进一步扩大农村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覆盖范围,提升农副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有效解决农村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现已通过该基地销售纯土豆粉条、各类蔬果、山野菜等农特产品,交易额近100万元,让本地特色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驶上互联网直销的“高速路”。二是在馆内建设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培养新型人才队伍。利用农牧局高素质农民培训资金和就业局劳动者就业专项培训资金,以多年来培养出的50多名本土人才为师资,通过举办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培育科技人才、乡村振兴带头人,为设施农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直接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通过与各大科研院所、业务主管部门、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培育了“土专家”“田秀才”和乡土实用人才500余人,许多人员被聘请到青海、甘肃、吉林长春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担任技术顾问,人均月收入1.2万—1.5万元。三是在馆内建设番茄文化展览中心,对传承番茄产业文化,深挖番茄文化内核和张力,将大城子镇番茄产业、番茄文化打造成为区域发展的鲜明“标识”,同时促进乡村“五治”融合和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推动落实202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宜居宜业、建设和美乡村”的任务目标。
重外延,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扩展飞地”。有园区作为“实训”基地、有博物馆作为“技术”平台,有番茄和苹果两个成功范例,宁城县的农业走上了通往现代农业的“智慧之路”,实现了现代农业的“逻辑自洽”。特别是以水肥一体化为引领,探索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同步远程指导周边乡镇乃至周边省市旗县的番茄产业发展,为推进宁城县乃至周边区域设施农业智慧化管理和经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支持和典型经验,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借助标准化种植的“东风”发家致富,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1年以来,大城子镇智慧农业园区和小城子林果示范园区共接待外地学习参观考察团285个,累计达16000余人次。汐子镇齐家营子村“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日光温室大樱桃产业园和育苗场,应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新型制冷休眠技术,实现了“减水、减肥、减药、减劳力”和“科技含量高、产品品质高、优果率高和产量高”。宁城县绿草地养殖专业合作社以“科学、智能、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行现代化饲养模式,实现“环境可控、日粮精准、流程饲喂”,大大提高了肉牛料肉比,成品牛远销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市,市场销路稳定,经济效益良好,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智慧肉牛养殖园区样本。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