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帮扶助残疾学生圆梦
“残疾儿童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仅仅对他们报以同情心是远远不够的。”北京市顺义区君诚学校校长张爱君说道。2019年8月,当张爱君听到巴林左旗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林东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林东特校)需要扶贫捐赠的消息后,立即通过顺义区后沙峪镇政府加入其中,成为这所学校的结对帮扶单位,并先后捐赠了500万元用于教学楼的建设。张爱君基于公益帮扶的爱心纽带,帮助特校里因受到先天疾病和先天残疾的限制而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也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孩子们找到了第二个暖心的“家”。
特殊儿童有了第二个“家”
在崭新的教学楼内,记者穿过洁净又宽敞的走廊,伴着琅琅读书声走过一间间教室。阳光从明亮轩敞的窗户透进来洒在正在读书的学生身上,家政课教室传来阵阵饭香,音乐教室悦耳的音符飘入耳蜗,学生宿舍散发着洗衣液的清新香气。京蒙协作为孩子们打造了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
“原来的林东特校附属于林东三小,特殊儿童都是‘借’教室上课,现在孩子们终于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新校园了!”林东特校校长朱立看着学校这几年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不禁感慨,因为有了京蒙协作的爱心帮扶,才让孩子们有了第二个“家”。
林东三小特校班与普通班使用的是同一套管理模式,由一名教师接管几十名特殊儿童,老师们难免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针对性地照顾到每位学生。“而现在,学校依托京蒙协作的帮扶善举,给孩子们提供了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朱立说,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聘用了多位专业教师,能够精准地照顾到每位学生,及时地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这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建成,让孩子们有了“归宿”。
据了解,学校在建立初期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声音。不少家庭对特殊教育学校并不认可,甚至是怀揣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认为送孩子来到这样的学校就是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孩子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然而现实恰恰相反,朱立认为,特殊儿童在普班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异样,从而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引发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但如果与“症状”相似的小伙伴们相处在同样的环境里,则更容易放松身心,对今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说千遍万遍不如实干,京蒙协作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我们理应贡献力量为之添砖加瓦。”朱立经常带领学校教师上门入户做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工作,通过交流、给家长们观看学校里其他孩子们来到学校前后的对比视频,让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变化。“看过对比视频的家长们总是对孩子的学习效果赞不绝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肯定我们的成绩,把孩子送过来上学,学校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壮大。”朱立介绍,林东特校的教师数量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的33人,在校学生也从最初的9人到现在的87人。随着师资力量的逐步扩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显露出的尽是家长们对学校的信任。
宋小冬(化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由于咀嚼肌发育缓慢,说话说不清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据宋小冬母亲所述,孩子在普校上学时总是沉默寡言,课程进度也跟不上。“我们小区里就有一些孩子在林东特校上学,我时常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受到他们由衷的快乐与轻松,加上邻居也总是大力推荐,我就把孩子送过去学习了,效果非常好!”宋小冬母亲说,学校通过开设个训课,针对孩子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专门的训练方法,一年来孩子的进步特别明显,现在回到普校也能够与老师和同学正常交流了。
职业实训课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特校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朱立说,对于特殊儿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是根本,因此学校采取“课堂教学、康复治疗、职业培训、送教上门”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通过教育掌握知识,习得技能,融入社会。
学校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年龄结构、基本症状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后有针对性安排课程内容。不能自理的学生以洗脸、刷牙、穿衣等基础类训练为主,能够自理的学生开展刺绣、纸浆画、地毯绣、搓纸画等课程,学校还探索开发了笤帚苗子捆绑、制作香皂、拖布等技能课程,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手脚协调能力,还让学生们掌握了走向社会的一技之长,增强智力障碍学生自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林东特校借助京蒙协作牵起的这条爱心纽带,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创造收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每当我们帮助了一名特殊儿童,就相当于解放了一个家庭。这些孩子不仅不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反而能给家庭带来收入。”朱立说,现在学生们制作出来的产品都以订单形式在旗内的教育系统实行内销,学校成立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制作与销售全过程,再对产品利润进行核算,最后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下去,有的孩子月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
学校以京蒙帮扶为契机,努力规范管理,打造特色,用耐心、爱心去滋补这些受伤的天使,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光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