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内蒙古7万余脱贫户增收1000至3000元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4-01-17 14:21 点击量:934
放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分享到: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仅需1亩地,就可以建一个朝天椒种植“小基地”,让原本普通的农家院变成村民的“增收园”。

2023年,赤峰市敖汉旗木头营子乡立足本地空闲庭院和劳动力等实际情况,探索在全乡订单式种植珠子椒,发展庭院经济。珠子椒亩产量达到4000多斤,按每斤2元的订单保底收购价算,每亩最少给村民带来8000元收入。

“这种珠子椒很好打理,我们年龄大了,可种起来也没费多大力气,技术人员经常来指导,还有客商统一收购。就咱门前屋后这点地,没想到还收入不少嘞!”木头营子乡东湾子村村民王秀成喜上眉梢。

这只是内蒙古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具有发展庭院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域辽阔,农牧户庭院面积普遍较大。在兴安盟,红薯、红鲜椒、黑木耳,特色种植装点着村民的房前屋后;在赤峰,养殖笨鸡、黑猪、肉羊,特色养殖成为农户庭院的一大特色;而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家庭院则用来开农家乐、建民宿、办采摘园……

“内蒙古是较早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庭院经济的省区之一。我们把扶持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项目纳入项目库,给予资金扶持。鼓励金融机构为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提供小额信贷,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重点扶持小种植、小养殖产业的保险产品。还对带动周边脱贫户抱团经营发展的庭院经济联合体和庭院经济合作组织,予以项目奖励和贷款贴息。2023年,全区共投入2.92亿元资金,累计扶持了5200个特色种植养殖项目。”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处副处长李殿龙说。

位于科尔沁沙地北端的兴安盟科右中旗杜尔基镇赛罕乌拉嘎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整村推进种植适宜在沙地生长的红薯,因地制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体态饱满、口感甜香的红薯能为村民带来每亩地4000元钱左右的收入,是往年种植玉米的近4倍。“这些红薯抢手得很!每天都要往北京发1000多斤,吃过的顾客都说好。”种植户姚七十三笑着说。

庭院经济规模小、投入少,适合资金不多的农牧民选择适合自家的项目发展。也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和特色,打造一村一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实践中,克什克腾旗通过打造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中心、畜牧产品加工区、蔬菜深加工厂等特色产业园区,由村集体带动,村民参与,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发展。

“我家院里种的是甘蓝,种之前就和附近的脱水蔬菜加工厂签了订单。往年秋天最犯愁的就是销路,现在不一样了,菜还没摘就卖出去了!”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东升村村民田绪红乐呵呵地说。

田绪红口中的蔬菜加工厂,每天能脱水处理300多吨蔬菜,年可增加集体收益90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1218户农户种植蔬菜,户均增收5000元。

不止克什克腾旗,内蒙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助力庭院小生产走向大市场,推动庭院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通过强化经营主体带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庭院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同时,加强产销对接,组织农超、农企、农校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引导庭院经济经营户与超市、学校、酒店等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处风英说。

乡村庭院方寸地变身“聚宝盆”,成为促进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拓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据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统计,截至目前,庭院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内蒙古7万余脱贫户普遍增收1000至3000元。

庭院经济让村民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既有“赚头”,又有“看头”。冬日暖阳下,通辽市科左中旗努日木镇前努日木嘎查村民王永贵家门口“美丽庭院”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我家建了‘三个园’,分别是果园、菜园和田园,不仅能种些瓜果蔬菜,院子也更漂亮了。”王永贵说。

该旗把庭院经济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倡导文明健康生活、勤俭持家、美丽庭院家家受益的理念。通过组织评选“美丽庭院”对庭院建设好的村民给予奖励,以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现在村民庭院里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杂物区四区分离,实现了产业发展、庭院美丽、乡风文明、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通辽市科左中旗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白塔娜说。

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业态繁多的庭院经济正在激活内蒙古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内蒙古将进一步细化扶持庭院经济发展措施,完善扶持政策、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促进庭院经济产业有序发展。同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庭院经济规模。